close

父母怎麼變成囤積狂?請看見他們的執著與不安

我們無法拋開「不可以浪費」的刻板觀念,甩不掉「物品代表自己」的執著,基本上,我們不善於「丟東西」,人可以說是一種會在無意識之中囤積東西的動物。父母擔心「東西不夠會造成生活困擾」,因此囤積東西是他們用來擋掉不安的盾牌。雜物四溢的老家就是受到盾牌保護的堡壘。

 

囤積症小測驗

★以下十大徵兆,符合三項以上,小心囤積症狀已悄悄上身:

1、留下一堆多數人認為沒用或沒價值的東西

2、不管有沒有地方擺,先買再說

3、整間房子,都是我的儲藏室。

4、家中動線受阻。

5、無法對物品進行有效的取捨、分類和收納

6、長期婉拒訪客上門。

7、室內用品出現在戶外。

8、經常為雜物和親友爭吵。

9、沒繳帳單。

10、房子又髒又臭卻不打掃。


 

你有符合嗎? 這是你的台階,關於【 囤積的真相 】......

《囤積解密》分析,囤積者想囤積的不是物品,想囤積的其實是「物品牽扯的感情故事」。 囤積症患者所無法處理的其實是「分離」,對患者而言,「捨棄物品」相當困難,絕大部分是因「捨不得拋下老朋友」的內疚,這樣的囤積者,對「分離」過程充滿焦慮、壓力與不快。 囤積者因為失去「割捨」的能力,也同時失去「建構秩序」的能力,這是囤積者持續感到痛苦,卻寧可迴避問題的主因。

 

是你的長輩嗎?

父母那一代經歷過時代劇變,他們走過物資極度缺乏的戰亂時期,留下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TSD),我認為這就是他們最後變成囤積狂的原因。我們的父母「不想再回到物資缺乏、做什麼事都不方便的生活,所以,他們要盡可能留下東西,以備不時之需。」而堆積在老家裡的雜物,剛好可以療癒他們內心對於物資極度缺乏的恐懼感。父母擔心「東西不夠會造成生活困擾」,因此囤積東西是他們用來擋掉不安的盾牌。雜物四溢的老家就是受到盾牌保護的堡壘。

 

【那怎麼辦】

對於囤積症的處方,《囤積解密》認為,台灣社會對囤積行為仍缺乏認識,坊間也沒有相關自助團體可供參與。若身旁有「囤積者」,除了專業行為與藥物治療,也應從以下重點修正: 幫助囤積者維持專注,並提供必要情感支持,並且,不要替囤積者做命令式決定也不要在囤積者面前「出一張嘴」,因為只靠囤積者慢慢清理,容易令患者洩氣而失去動力。 囤積者並該從學習「寬恕」出發,學習告別、割捨生命中過於沉重的負擔,為生命找回新空間的梳理秩序。
 

7281028779382.jpg


文章來源1 http://www.ilong-termcare.com/Article/Detail/985

文章來源2 http://www.cheers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69516&from=share

arrow
arrow

    減廢夫妻修理人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